批次化生產就是將原有不間斷的連續式生產模式,即每天都有斷乳、配種及分娩的工作,改為在集中的時間內完成生產工作,且間隔分明有規則。傳統的生產模式無法做到全進全出,批次化生產模式可以使傳統連續飼養方式造成的疾病散播得到阻斷。
豬群生產管理采用全進全出方式隔離飼養,所有生產階段雖處在同一豬場內,但實施批次化生產,不同批次豬只不混養,每棟豬舍或每個單元飼養一批豬只,視豬場規??刹扇?周、2周、3周或5周一個批次生產,各棟豬舍或各單元間嚴格執行隔離防疫措施。不同生產階段(如配種妊娠、分娩哺乳、仔豬保育、生長肥育等分段方式)的豬只各自處于不同的豬舍或單元內,而且采用全進全出的方式。 可采用
料塔料線的飼養方式
第四,按照批次生產,制定完善的生產計劃,能夠更大程度地利用欄舍,提高欄舍的利用效率,分攤欄舍的成本。
第五,批次之間空欄時間容易控制安排,豬舍硬件的維修、清洗及消毒可大規模進行,可為新批次豬只提供潔凈的飼養環境。
第六,批次之間豬舍隔離性良好,環境溫度及通風容易個別控制,營養需求可依照不同生產階段、不同日齡體重豬只分欄飼養,提供最佳配方,減少飼料營養的浪費。
總之,批次化生產模式能夠提高豬群的健康狀況和生產性能,提高豬場管理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節約勞動力,自動化喂料
料塔料線,更有利于組織生產、提高豬場的經濟效益。
豬批次化生產的關鍵控制點
母豬發情配種控制點
后備母豬和乏情母豬如果飼養管理和處置不當,就不能在預定的時間內發情配種;相反,如果發情配種失控,懷孕母豬過多的可能性也會增加,這兩者都會影響到批次化生產目標的實現。因此,母豬的發情配種是最重要的關鍵控制點,這就需要提前做好配種目標生產計劃。
關于后備母豬的利用,本周配種工作結束后,根據這一批次配種數的多少,可以預測20周后這批次的豬群到底需要多少后備豬來補充,并提前做好后備豬的引種或選留計劃。在后備豬配種前3周,采用同期發情措施處理后備母豬,以滿足周的批次配種計劃。
分娩床及分娩舍的數量
分娩床及分娩舍的數量決定每一批次母豬群數量,也關系到整場在養母豬群數量,不同批次的分娩舍間應該有明顯隔離飼養措施。此外,需要安排好至少12周的分娩計劃,并根據實際情況來安排產房的周轉,以及下游保育的欄舍周轉。
分娩率的及時調整
不同豬場的配種分娩率不盡相同,冬夏季的成績也會有所差異。因此,應根據不同豬場以及不同季節的配種分娩率來決定每批母豬配種的頭數,以符合分娩環節的設備需求(分娩舍滿床),當生產成績穩定、分娩率較高時,可以適當降低本批次的配種頭數,反之則要提高本批次的配種頭數。
公豬利用率
批次化生產模式的實施會減少對種公豬飼養量的需求,因此,如果是集團化的養豬公司,可考慮建設共享式的公豬站,集中飼養優秀種公豬、開展人工授精;如果是單一的中小規模豬場,則可考慮依托區域性的公豬站、開展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技術在批次化生產的豬場是必備的技術,其技術成熟、值得推廣。規?;i場如果條件具備,在實施人工授精中可采用深部輸精技術,如子宮體輸精法(IUI)和子宮角輸精法(DUI),與常規子宮頸輸精法(ICI)相比,每頭母豬每次輸精劑量可由30億個精子,降低至10億~15億個精子(IUI)和1.5億~2.0億個精子(DUI),可大幅提高公豬利用率。
數據統計工作
實施批次化生產后,為保證生產秩序的有序和穩定,必須要有可靠的生產數據作為支撐,否則會完全打亂運轉計劃。為此,規?;i場需要運用生產管理軟件(例如Herdsman軟件等)進行數據管理,方便高效。很多生產數據錄入以后都能夠整合,可以導出每天、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年的豬群生產指標以及每頭的生產情況。只有將每一頭豬的情況掌握好,才能夠更好地做好批次化生產計劃。
小結
現代化養豬與傳統養豬相比已發生深刻的變化,對養殖理念、養殖環境、疫病防控、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養豬看效率,同樣規模的豬場,PSY有的能達到30,有的甚至不到20;非生產天數有的控制在30d之內,有的高達100d。這些問題在豬群的運轉和把控、豬群信息重視度上都能夠得到體現。在豬群的運轉速率控制方面,需要讓所有的豬都動起來,都參與到生產中。批次化生產是高效率的運作模式,真正地實施和運用,對每一個豬場來說都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期。但毋庸置疑,批次化生產可大幅改善豬場的生產效率、提升豬場的經濟效益。